這一篇我想要來分享,Heptabase 作為知識管理工具,其中所運作的邏輯中,是否可以用 PARA 的架構來執行知識的收納呢?也許,我們都誤解了 PARA 的真正精神!
電影是一種娛樂產業,但也是一門藝術作品,我自己也是很喜歡透過「觀影」來評論一部電影,電影觀後感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,而我自己覺得一部電影的成敗,是我在看完這部電影後,能帶給我多少的省思,如果一部電影能夠反覆咀嚼,而且從中獲得許多不同於感官體驗的回饋,是我認為觀影的最大目的。
前幾集用了幾種實際的概念來舉例,希望可以讓大家一開始接觸 Heptabase 可以比較好上手,也可以減少大家摸索的時間,今天我要以別的例子來說明 Heptabase 的工具架構,如果錯過前幾次的分享,不妨聽聽這次的案例吧!
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做好工具整理,建立個人工作流#數位收納,建立個人工作流,裡面用了工具羅盤的概念將生產力工具區分為四大象限,所以卡片盒歸卡片盒,白板是另外一回事(兩者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應用層面),傳統的卡片盒是實體卡片的盒子,而 Heptabase 的創舉就是在卡片盒筆記的架構上,多了白板的可視化功能,如此一來也更能刺激我們大腦間對於資訊的傳遞和連結,讓我們的思考模式更全面,從發散到收斂一氣呵成。
這集開始我們正式從 Hepta 進化到 Heptabase ,之前跟朋友 H 聊天,他說最近開始接觸 Heptabase ,想要把其他地方的筆記全部匯入裡面當成卡片,再來玩玩看如何拼湊他們。但我馬上跟他分析,其實不建議一開始還沒摸清楚 Heptabase 的操作思維,就馬上把內容放進來,這樣很可能東西一丟進池塘中,馬上就會消失在眼前無法找回利用。
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我去年開始使用的工具軟體 Heptabase,順便帶大家初步認識一下這套工具,也降低大家對這套工具的陌生感,因為近幾年「卡片盒筆記法」的概念廣為流傳,也打破我們舊有的筆記觀念和習慣。